一、安裝形式
根據所需的容積不同安裝形式可分為:單體;并聯組合;串聯組合。
二、施工作業工序
確定現場安裝位置——確定基底墊層施工方案——計算基坑底部尺寸及標高——定位放線——挖基槽 (降地下水)——處理基底墊層——設備就位——檢查標高——充水——回填——接管——回填要求——砌檢查井。
1、確定現場安裝位置:化糞池的安裝位置按設計圖紙施工或根據施工方的要求確定安裝位置。定位時應距生活飲用水水池不得小于10m,距離地下取水構筑物不得小于30m,化糞池外壁距離建筑物外墻不小于5m,不得影響建筑基礎。
2、確定基底墊層施工方案:(1)在基坑底部無地下水且為原狀土,地基承載力特征值達到設計要求fak≥100kpa時,基底用200mm砂墊層找平,砂中不得有堅硬的磚石及雜物。(2)在基坑底部無地下水但不是原狀土時,需挖到原土層,然后回填細砂至罐底設計標高,沉砂以保證地基承載力特征值達到設計要求fakI>100kpa。(3)在基坑底部無地下水且地基為軟土層時,需將素土夯實,上面鋪100~200mm厚C10混凝土,混凝土上面用砂墊層找平,砂墊層厚度200mm。(4)在基坑底部有地下水且地基為砂土,地基承載力特征值達到設計要求fak≥100kpa時,可不必降水,用細砂將基底找平至罐底設計標高。(5)在基坑底部有地下水且地基為軟土層時,應首先進行降水,然后進行地基施工。首先用河卵石做墊層,厚度為100—300mm(根據地下水和軟土層情況)。河卵石上面鋪100—200mm厚C10混凝土。混凝土上面用砂墊層找平,砂墊層厚度200mm,最后罐體底部兩側用細砂回填至罐體的1/3處。
3、計算基坑底部尺寸及標高:(1)基坑坑底尺寸比化糞器外壁大300—500mm。(2)基坑底部標高根據外網管道標高來確定基坑底部標高,當罐體未接進出水管時,以罐體上皮為確定標高的基準。標準情況下進水管上皮距罐體上皮100,出水管上皮距罐體上皮200。
4、定位放線:化糞池的安裝位置按設計圖紙施工或根據施工方的要求確定安裝位置。定位時應距生活飲用水水池不得小于10m,距離地下取水構筑物不得小于30m,化糞池外壁距離建筑物外墻不小于5m,不得影響建筑基礎。
5、挖基槽(降地下水):基槽施工一般采用機械(挖掘機)操作,人工配合作業完成。放坡系數根據土質情況而定,保證開挖后,基坑坑底尺寸應滿足作業要求。基坑挖深根據基坑底部標高確定,如基坑底部為原土層,不得超挖,要留有找平余地,如果超挖,需回填并夯實。如基坑底部未至原土層,需挖到原土層,然后回填細砂至罐底設計標高。在有地下水時,如基坑底部為砂土,不用降水;如基坑底部為軟土層的地基,則必須降水。
6、處理基底墊層:降水根據基底情況按施工順序第2項內容對基底進行相應處理。
7、設備就位:先檢測基坑各處高程是否正確。是否按要求處理好基底墊層。找準設備進出水方向。在罐底標高復測準確、設備進出水方向確認準確后,開始吊裝,用吊裝帶捆綁罐體端頭四分之一處附近,緩慢平穩吊起就位。
8、檢查標高:吊裝就位后檢測罐體兩端及進出水管標高是否符合要求,如有偏差,需將罐體吊起處理地基。罐體已安裝進出水管的,出水管上皮標高應略高于外網管線上皮標高。罐體為組合連接時,罐體間距大于500mm,保證罐體間回填土密實,保證罐體下部腋角部位壓實度達到要求。
9、充水:罐體就位符合要求后,底部圍土并向設備內充水使之穩定,需現場接管時充水分兩次完成。注水高度按以下條件確定:單體或并聯組合需現場接管時,注水高度為罐體的1/2;串聯組合需現場接管時,注水高度為罐體的1/3;出廠或現場接好進出水管后,注水高度至出水管下皮。
10、 回填:當罐體充水至要求高度后開始回填,分兩次回填,首次回填至與罐內水位接近時,現場在罐體上開口連接進水管和出水管,并將進水管與進水分流井連接,出水管與出水匯流井連接。接完進出水管后繼續注水,高度至出水管下皮時,二次回填至罐體上部400mm。
11、接管:按外網位置、標高確定罐體上進出口水管的位置、標高。管材通常采用UPVC雙壁波紋管。按進出水管的直徑在罐體上畫線、開孔,將進出水管放到孔內找準與連接井的方向后用樹脂膠和玻璃絲布糊制連接。出水管與外網管線應在同一水平線上,進出水管都應留有坡度,防止污水倒流。
12、回填要求:罐體就位、穩固、充水后先用細砂回填至罐體高度1/3以上(目的在于保證罐體底部回填的密實度,防止罐體受壓變形),再采用細粒土回填;回填土中不得含有機物、凍土及較大的磚石硬塊,不得回填建筑垃圾。抗凍措施,當罐體上部有一部分在凍土層內時,在凍土層以內部分及超過罐頂300—500mm以內部分回填細砂,防止冬季罐體因土壤凍脹擠壓而引起破壞。回填細砂或細粒土按每層虛鋪厚度300mm進行,用人工夯實,不得局部猛力沖擊,特別注意產品下部腋角部位回填密實,壓實度達到 95%以上。
13、砌檢查井:按規劃人員選用的圖集砌筑清渣口及進、出水檢查井。